给每个问题一个最好的答案

最方便的ChatGpt使用方法

如何评价张爱玲的作品?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 个回答

admin - 书生,情报局长
都市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战争书写

摘要:都市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战争书写是现当代文学战争题材作品中的另类,它们通过对普通人在战时日常生活的叙述,表现个体生命在极端状态下并不曾泯灭的原生态,从而突显日常生活的包容、超越与永恒,于饮食男女中展现人性本相与生活秩序的继续维持,也在夹缝中说明相对边缘的日常叙事的价值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战争的因素逐步递减,转而关注个体生存,衣食住行,使作品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的遮蔽,达到去魅,使现代性得以萌生的目的,进一步复归了人的道路。通过从上述角度分析《四世同堂》《烬余录》《封锁》三部作品,探索老舍市民世界与张爱玲都市描写的异同,从而衬托张爱玲日常生活书写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战争;日常;去魅;人性

一、两种书写:战争的宏大极端与日常的边缘永恒

战争和日常无疑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战争意味着生死、冲突、极端,这一题材的作品在现当代文学中大多恢宏壮丽,充斥着伟岸的英雄主角、巨大的险情、壮阔的航程与远大目标,成为战争胜利合法性的证明。当时的中国长期面临乱世,这种创作也就渐渐成为主流,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红日》《红岩》《红旗谱》等,以及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就是其中的代表。相比于大合唱式的战争书写,日常生活的细碎、重复、平凡,个体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相对被忽略,直到新时期才有所突破。但在中国经受战火考验的时光里,依然存在着另类的声音,他们放弃了全景式的场面描写和对英雄主义的讴歌,转而叙述市民、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日常生活,在乱世中努力维持着平素的一日三餐,追寻着普通而又永恒的人性。的确,真正构成战争广大而深厚背景的,正是众生的挣扎与死灭,是战争中个体的孤独与渺小,这是个体生命的真实的原生态。

当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交织在一起,当突如其来的战争打乱了日常生活的恒定节奏,我们会发现,战争并不能取消日常生活本身;相反,紊乱的生活景象却更为浓缩、集中地体现出日常生活底部无从改变的根性,这种根性源自对秩序执着的维持和复杂却普遍的人性。而日常生活如张爱玲所说,无非是“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是婚姻家庭,四时八节,人情世故,但不可否认“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透过战争与日常的缝隙间,我们更能感受日常本身的价值。

在现代文学史中,既身处战争时代,热衷写普通市民生活,又和当时创作主流有所远离的,莫过于老舍和张爱玲。张爱玲自不必说,正是也仅仅是四十年代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