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商品分类:臀部

臀部

臀是腰与腿的结合部,骨架是两个髋骨和骶骨组成的骨盆,外附肥厚宽大的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及体积较小的梨状肌。臀形态后倾,上缘为髂嵴,下界为臀沟。正立时,臀部呈方形,两侧臀窝显著。女性臀部丰满,脂肪多,两髂后上嵴交角为90°;男性臀部小,呈正方形,棱角突出,臀窝明显,两髂后上嵴交角为60°

。“女性骨盆宽”指身高骨盆宽指数、肩宽骨盆宽指数女性大于男性

。大转子间宽和髋最大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同身高两性差异极其显著

”。减脂使髋最大宽减小,接近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上升,接近大转子外突点

或称为髋最大宽,即左右侧大腿部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圆杆直脚规测量。此项测量不必考虑大转子,只采用大腿部向外侧最突出之点

:左右侧大转子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注:大转子在凹窝附近

/骨盆宽/腹宽:左、右髂嵴点(ic)之间的直线距离。注:该点是髂嵴向外最突出的点

:左、右髂前上棘点(is)间的直线距离。注:该点是髂前上棘向前下方最突出的点

。附①:髋宽指数=(髂嵴间宽/大转子点间宽)×100附②:髂嵴髂前上棘宽度指数=(髂前上棘间宽/髂嵴间宽)×100

(1)臀围: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2)臀厚: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高度上,臀部前、后最突出部位间平行于矢状面的水平直线距离

(1)臀围:亚洲男性平均为88.82cm,亚洲女性平均为91.66cm

;欧美男性平均为98.37cm,欧美女性平均为96.69cm

。身高臀围指数=(臀围/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52.07,亚洲女性平均为57.78

。由此可见,臀围平均值两性差不多,(臀围/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臀部相对更大。(2)《日本人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各身高段臀围数值如表、图册所示,以供参考

:身长の阶级(cm)男女男/女x 100人数平均身长(cm)测定値(cm)人数平均身长(cm)测定値(cm)182.5~187.41183.991.30—177.5~182.415179.292.70—172.5~177.421174.389.7117395.594167.5~172.443169.888.13169.696.691.3162.5~167.424165.288.326164.593.394.7157.5~162.46160.582.733159.592.189.8152.5~157.40–32154.790.1-147.5~152.40–10151.589.6-142.5~147.40–2144.589.8-全 体110170.688.8107158.691.796.9

腰围:经脐部中心的水平围长,或肋最低点与髂嵴上缘两水平线间中点线的围长,用软尺测量,在呼气之末、吸气未开始时测量。注①:前者大于后者,后者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腰围,又称腰节围

,不采用腰围(脐点)。腰围:亚洲男性平均为73.35cm,亚洲女性平均为65.79cm

;欧美男性平均为83.99cm,欧美女性平均为72.55cm

。身高腰围指数=(腰围/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42.79,亚洲女性平均为41.34

。腰臀比=腰围/臀围:亚洲男性平均为0.81,亚洲女性平均为0.73

。由此可见,腰围平均值男性明显大于女性,(腰围/身高)×100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腰臀比平均值男性明显大于女性。也就是说,女性腰更细、臀部相对更大,两性腰臀比差异明显。

臀厚:亚洲男性平均为23.07cm,亚洲女性平均为20.72cm

;欧美男性平均为24.86cm,欧美女性平均为22.71cm

。(臀厚/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3.46,亚洲女性平均为13.02

。由此可见,臀厚平均值男性明显大于女性,(臀厚/身高)×100平均值男性略大于女性。也就是说,男性臀部略翘。

股上长:亚洲男性平均为24.48cm,亚洲女性平均为24.34

;欧美男性平均为28.99cm,欧美女性平均为28.52cm

。(股上长/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4.28,亚洲女性平均为15.30

。由此可见,股上长平均值两性差不多,(股上长/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臀部相对更长。

测量的是髂嵴上缘与肋骨下缘之间的中点至地面的垂距,即腰节点高

;股上长=腰节点高-会阴高。②《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

;股上长=腰围高-会阴高。由于腰部测量点不同,所以不能得出日本人(股上长/身高)×100小于美国人该指数。

臀宽:亚洲男性平均为32.78cm,亚洲女性平均为33.07cm

;欧美男性平均为34.18cm,欧美女性平均为34.27cm

。(臀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9.12,亚洲女性平均为20.78

。由此可见,臀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臀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臀部更宽。

坐姿臀宽:亚洲男性平均为34.08cm,亚洲女性平均为36.4cm

;欧美男性平均为36.68cm,欧美女性平均为38.45cm

。(坐姿臀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9.88,亚洲女性平均为22.87

。由此可见,坐姿臀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坐姿臀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

/骨盆宽/腹宽:亚洲男性平均为27.01cm,亚洲女性平均为26.3cm

;欧美男性平均为27.05cm,欧美女性平均为26.36cm

。(髂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5.83,亚洲女性平均为16.53

。由此可见,髂宽平均值男性略大于女性,(髂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骨盆相对更宽。(2)大转子间宽/大粗隆间径

:亚洲男性平均为30.67cm,亚洲女性平均为31.82cm。(髋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7.89,亚洲女性平均为20.00。(髂宽/髋宽)×100:亚洲男性平均为88.75,亚洲女性平均为82.65

。由此可见,髋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髋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髂宽/髋宽)×100平均值男性明显大于女性。

肩宽、髂宽、髋宽这三个宽度正好将人体躯干分成两个梯形,如图所示:一般正常儿童少年,(髂宽/肩宽)×100和(髂宽/髋宽)×100两指数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从图中看出,(髂宽/肩宽)×100指数,男性从小到大无显著差异,有一定稳定性,易于预测。而女性随着进入青春发育期,由于骨盆宽度增加,(髂宽/肩宽)×100指数从12岁后逐渐增大,到16岁后才能稳定下来。从12岁到16岁的4年间,该指数平均增大6.8%。由于12岁以后骨盆向横向增长明显,女性肩本身又比男性窄,所以女性(髂宽/肩宽)×100指数高于男性。(髂宽/髋宽)×100指数,一般男少年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变化相对稳定,易于预测。女少年在8岁以前趋向男性,随着青春发育期的到来,女性化逐渐明显,髋部的增宽使指数下降与男性有明显的差别

大转子在凹窝处,髋部最宽点在大转子下方(古德芬格,2015)

,其理论定义“髂嵴间宽为真胯宽,大转子间宽为假胯宽”;错误认为“髂嵴间宽是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其理论对髂嵴点、大转子、髋部最宽点位置描述错误

(一)人们常说“男性骨盆窄,女性骨盆宽”,这其实是相对于身高、肩宽而言,身高骨盆宽指数、肩宽骨盆宽指数女性大于男性

。(二)其次,骨盆宽又称为髂嵴间宽,是腹宽,而不是臀宽(髋最大宽)

,接近髋最大宽;三者关系为——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髋最大宽

(三)在人体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转子间宽和髋最大宽测量值,女性始终略大于男性。同身高,两性差异极其显著

。也就是说,女性髋关节更宽,从腹部至髋部的宽度增加得更为明显,构成了女性特有的曲线美。相关数据如下

:项目男女男女差身高(mm)1714.0 1591.3 122.7 髂嵴间宽(mm)272.2 263.0 9.2 (髂嵴间宽/身高)×10015.9 16.5 -0.6 大转子间宽(mm)306.7 318.2 -11.5 (大转子间宽/身高)×10017.9 20.0 -2.1 (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10088.8 82.7 6.1 髋最大宽(mm)327.8 330.7 -2.9 (髋最大宽/身高)×10019.1 20.8 -1.7 大转子间宽-髂嵴间宽(mm)34.5 55.2 -20.7 髋最大宽-髂嵴间宽(mm)55.6 67.7 -12.1 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mm)21.1 12.5 8.6

(一)髂嵴点的位置:骨盆的上缘就是髂嵴,两侧髂嵴的最宽处,也即是髂嵴最向外突之点(该处成一结节,叫髂结节)也就是髂嵴点

(二)大转子的位置:令被测者将大腿外展,体部向外展的大腿侧屈。此时,在大转子部位的皮肤形成一个凹窝,由此处可探得此测点

女性通常在股骨大转子下方和大腿外侧面的上部有大量的脂肪堆积,向前与大腿前面的脂肪相连,向后与臀部脂肪相接

。消瘦的病人,因大转子特别明显隆起,覆盖其表面的皮肤受压后容易形成褥疮

在人体测量中,髂嵴以下、臀沟以上各测量点至地面垂距从高到低依次为:髂嵴高、脐高

商品分类/臀部.txt · 最后更改: 2022/05/10 18:0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