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每个问题一个最好的答案

最方便的ChatGpt使用方法

同样是民族乐器,为什么古琴的传承就遇到了比较大的问题,而古筝二胡之类的似乎发展的还很好??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 个回答

admin - 书生,情报局长
任何事物的传承都需要依托与其受众群体。当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会使之进入一个正循环,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与古琴相似的还有笙、三弦等等,这些乐器的传承与其他民族乐器相比较,会显得更为小众。

就古琴来讲,其传承所受到的制约大致来自于社会统治阶层对美学思想的引导。

首先,在先秦时古琴作为普通乐器在民间各阶层流传,其美学思想相对自由。《诗经》中《甫田》等八首琴诗中也表达出,古琴发展初期在演奏形式、演奏场合、音乐审美等方面十分自由,琴乐在感情的表现旋律的变化等方面亦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另外,《武彝山古记》载秦始皇时古琴也曾与鼗鼓、箜篌等民间乐器一同演奏。这些实例说明当时古琴音乐的审美并无严格的限制,有一定的包容性,所以“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的命题可以同时存在于当时的古琴美学领域。

到了汉代,定儒家于一尊,当时儒家思想在古琴美学中得到较大发展,琴乐的教化和修身功能被突出强调。古琴作为“乐之统”,在演奏技巧和方法上开始受到限制,“琴者、禁也”的命题即禁古琴演奏的“烦手淫声”,又禁琴乐对于情感的表达,甚至规定古琴的弦位、弦音也要合于礼法。这一切标明古琴自汉代开始受到各种人为的限制。

魏晋至唐,古琴美学的发展呈现出两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嵇康、陶渊明等人抛弃礼乐思想,提倡音乐的独立意义,倡导音乐的天地自然之和,歌颂古琴的自然之美、音声之美。另一方面,“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等命题也被亲人提及,郑声、悲乐仍受到排斥。古琴的地位在此时得到突出强调,嵇康提出古琴尽显天地之德,“岂笙龠之能伦”,所以“能尽雅琴,为至人兮”。

唐文人也视古琴为上层社会或文人的审美对象,称其他乐器为杂音,并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视为“俗韵”,加以排斥,力图使古琴音乐变得越来越古雅、恬淡而逐渐脱离普通民众,并开始对古琴的演奏对象、欣赏对象、演奏内容等进行限制。

宋元时期古琴美学的禁区更多,不仅排斥郑声、悲乐,甚至禁止任何美声。宋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要以“天理”灭“人欲”,禁止人们的一切不合封建纲常的物质、精神欲求,并在音乐思想方面提出了“淡和”说。朱熹则从古琴的弦制、徽位、律制、宫调等方面来贯彻其君贵、臣贱的等级观念和崇古思想。大量琴论显示出宋元文人更加排斥民间音乐,甚至禁止俗人、女子弹琴。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就有“道人弹琴,琴不清亦清,俗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3 关注
  • 0 收藏,545 浏览
  • 转转 提出于 2022-07-16 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