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商品分类:汤婆子

汤婆子

汤婆子,家庭取暖用具,充满热水后放置被窝以提高温度。是一种铜质或磁质的扁扁的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一般为南瓜形状,小口,盖子内有厣子,防止渗漏。灌足水的“汤婆子”旋好螺帽,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这样晚上睡觉便十分暖和。宋时已有。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烫婆子”.汤婆子之名由来已久。“汤”,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

汤婆子,又名“汤捂子”,用铜或锡制成的扁形瓶。汤婆子是我们自古以来就非常熟悉的取暖用品,和热水袋的功能大同小异。

小小一件取暖用品曾经被许多大诗人歌颂过。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汤婆》诗:“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20世纪60年代之后塑料制品普及,遂有塑料暖水袋等,取代汤婆子。21世纪初,怀旧风气兴起,传统式样的汤婆子成为工艺品而受到欢迎,有的地方将汤婆子作为新娘嫁妆和新房陈列品。

汤婆子又叫“锡夫人”、“汤媪(ǎo)”、“脚婆”、“锡奴”、“烫婆子”,宋代已有。

宋曾几《茶山集·竹奴诗》序:“因读山谷(黄庭坚)《竹奴脚婆诗戏作》,山谷既以竹夫人为竹婆,余亦名脚婆为锡奴焉。”元代佚名《东南纪闻》三:“锡夫人者,俚谓之汤婆。鞲锡为器,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衾席,用以暖足,因目为汤婆。竹谷、罗学温文之曰:锡夫人。”

清代小说《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说到汤婆子:“袭人回家奔母丧,晴雯便忘了为宝玉暖被铺,说,‘终究暖和不成,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卷四:“有制大锡罐,热水注满,紧覆其口,彻夜纳入被中,可以代炉,俗呼‘汤婆子’。然终有湿气透露,及于被褥,则必及于体,暂用较胜于炉。”《清稗类钞》记述﹕“铜锡之扁瓶盛沸水,置衾中以暖脚,宋已有之。”

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又一:脚婆原不食,缠裹一衲足。天日更倾泻,颒面有余燠。宋代顾逢《汤婆子》皤然一器微,有用在冬时。永夜寒如许,孤衾暖不知。少年皆见弃,老者最相宜。却恨无情处,春来便别离。

明代瞿佑《汤婆》诗句:“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民间谜语:[谜面]大叶子,小叶子,叶子包叶子,像个汤婆子。[谜语提示]:打植物一[谜底]:包心菜

明代吴宽《汤媪传》:“媪为人有器量,能容物,……性更恬淡,富贵家未尝有足迹,独喜孤寒士,有召即往,藜床纸帐,相与抵足寝,和气蔼然可掬。”此即写汤婆子的游戏文。《汤婆子竹夫人判》明代万历年间,金陵世德堂刊行。

21世纪初,中国兴起怀旧风潮。传统的“汤婆子”重现市场,吸引了不少市民消费者的目光。还有一些年轻人将汤婆子作为喜庆吉祥的“洞房饰品”。一些做工艺品的“中华老字号”也借此进行宣传。

2007年07月05日《东南快报》报道了一则底部刻有“嘉庆年制”的汤婆子,经专家鉴定,不是清代中期的物品。福建东方古玩城的鉴宝专家叶先生认为,“最大的破绽在于‘汤婆子’的螺帽,里面的螺纹十分精细,一看就是用机器做出来的。在鸦片战争前,‘汤婆子’基本上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不应该出现机器加工的痕迹。还有这件‘汤婆子’没有古铜器所应该具备的包浆,显得比较新”。经过东方古玩城几位铜器专家共同鉴定,这件“汤婆子”应该是近代的后仿品,款式模仿的是北方样式。

铜质汤婆子里的水建议不要喝。虽然说铜能起到消毒作用,但是开水会和铜、空气产生缓慢的氧化反应,使铜变成离子状态,可以被人体吸收。而人体只需要少量的铜元素,过多摄入会影响健康。此信息未授权得到自biadu百科

冷了,天冷了,听说这个冬天将是近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北方的暖气在2天前已经温暖了居民楼,想想小编所在的小区,至今还没有通暖气,禁不住又一次忧桑了。苦逼的人生,还要码文以示奋斗,真是直击我心灵深处的隐痛……唉,为了这个寒冷的冬天,我先得给自己打点预防针,没有电,没有暖气,…

商品分类/汤婆子.txt · 最后更改: 2022/05/10 18:0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