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商品分类:念珠

念珠

念珠,又称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传统宗教如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在公元前6千纪晚期(哈苏纳文化早期)两河流域北部遗址亚明丘,曾经发现零星的青金石念珠。

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习,由是遂演变成念珠之使用。如古代毗湿奴派极早即有持带念珠之习惯。晚近自印度西北地方所发掘之“龙王归佛”雕像中,有一尊首悬念珠之婆罗门像,此雕像被推定为二世纪左右之作品,故知其时念珠之使用业已风行于婆罗门之间。乌嚧陀啰佉叉占巴拉奥义书中,记载乌嚧陀啰佉叉即金刚子念珠及其功德;另于恶刹摩利加奥义书中则详述念珠之制法、功德、材料,并以一一之珠配上悉昙五十字门及其深秘之义。

念珠属于佛教的“法具”之类,正名应为“数珠”,俗称“佛珠”。“数珠”者,记数所用数珠之意。也叫做“珠数”、“诵珠”、“咒珠”等。

佛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原是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之随身法具。又称数珠、珠数、诵珠、咒珠、佛珠。其梵文原语凡有四:(一)钵塞莫,意译数珠。(二)阿叉摩罗,珠鬘之义。(三)念诵鬘之义。(四)意译为珠之贯线。

所载以1080颗为最上。最常用的108颗,表示断除108种烦恼,证得108种三昧。作为修持念咒念佛时计算数字之用,108粒当作100计。还有54颗、42颗、36颗、27颗、21颗、18颗、14颗等数目。

,译者不详。其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为波流离王开示,贯穿木槵子百八颗而成数珠,念三宝名以灭烦恼障报障

的修行方式(根据佛陀涅槃时间推算当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南朝梁译《牟梨曼陀罗咒经》中提到钵塞莫,注为数珠,即梵文pāsaka-mālā的省译。有关佛珠制作材质、数量要求、功德差别

及持念用法的经典在唐代广被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校量数珠功德经》

、义净三藏译《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念珠,是僧人诵经、作法事时的主要法器之一,同时也是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有菩提子、莲子、水晶、珍珠、赤铜、珊瑚、象牙、核桃、檀木等各种不同原料制作的念珠。通常由108颗“相珠”和1颗金珠(“母珠”)和10颗银珠(又作“记子”)组成。一般僧人喜用红木和菩提籽念珠,将它缠在手腕上或佩挂在脖颈上。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念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东正教的念珠称之为“祷告绳”,俄罗斯东正教还使用皮革制成的念珠(俄语:лѣстовка, lestovka; вервица, vervitsa),基督宗教对于念珠的佩戴较为严肃,通常不可作为饰物挂于颈上。起源可能来自于第3至5世纪的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用打结的绳子来算祈祷次数,通常是对耶稣的祷告(“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儿子,怜悯我这个罪人”)。念珠是由圣安东尼Anthony the Great或科普特东正教创始人Saint Pakhom在4世纪发明。

天主教有念玫瑰经及慈悲救主串经专用的玫瑰念珠,英国国教近年来也引入了念珠这一用品。西方教会古代修士每日有诵念50首圣咏之习惯。中世纪圣母敬礼流行,修士用以献给圣母,犹如壹串玫瑰花,故称玫瑰经。一般教友不谙(拉丁文)圣咏,遂以50次圣母经代替,并以串珠计数,谓之(玫瑰)念珠 Beads。念珠每串53小珠,6大珠及一苦像,每小珠念圣母经,大珠念天主经及圣三光荣颂,并默想耶稣及圣母之事迹,每串又分欢喜、痛苦、荣福各五端,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又增添了“光明”使得玫瑰经更加完整。玫瑰经的经文罗列如下: (诵念时,应手执念珠,先划十字圣号,念信经一遍、天主经一遍、圣母经三遍、圣三光荣颂一遍;然后默想各端,并诵天主经一遍、圣母经十遍、圣三光荣颂一遍、法蒂玛圣母祷词一遍;最后念又圣母经或圣母德叙祷文,并划十字圣号结束)

在伊斯兰教会称为米斯巴哈(阿拉伯语: مسبحة), 苏布哈(阿拉伯语:سبحة), 太斯比哈Tasbih (乌尔都语), 特斯比tespih (阿尔巴尼亚语、土耳其语、波斯尼亚语) 。中国地区的穆斯林通常会使用太斯比哈同其他宗教的称呼如『念珠』以示区别。

随着文玩盘串的流行,有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亦会将念珠作为玩赏品或饰物。该词条未授权duplicate自biadu百科

大藏经-经集部 | 佛说木槵子经 (1卷) (失译) | - 中华古籍全录 

男士应带凤眼菩提佛珠还是龙眼菩提佛珠–艺术收藏–人民网 

商品分类/念珠.txt · 最后更改: 2022/05/10 18:08 (外部编辑)